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,既要算投资小账,更要算发展大账。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是我国新时期治水的总体方针。在水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,各地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的刚性约束,重点处理好三类关系,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。
首先,应处理好水污染治理与经济转型发展、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。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了解到,当地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中发现,城乡接合部的整治难度极大,主要是农村畜禽养殖和小作坊、小工厂的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突出,监管难度很大。从根本上来说,这就是发展是要数量还是要质量的问题。
林三忠认为,水环境治理是一道“综合题”,“解题思路”应从地域推向流域,尤其是严格落实水资源“三条红线”,坚持以水定产、以水定城。
其次,要处理好治水与节水之间的关系。当前,我国的水安全形势非常严峻: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%,近2/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。实施全民节水刻不容缓。
曾参与主持了《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》、被誉为“水利泰斗”的两院院士张光斗生前曾撰文指出:“治污比供水贵,供水比节水贵。”他认为,水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紧缺;因为治污费用大,必须节约用水。我国要以节水优先,治污为本,还要多渠道利用当地水资源,包括处理过的污水、雨水、海水等。
此外,还应解决好水污染治理与其他社会领域的矛盾。近年来,不少大中城市在城镇化推进中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“痛点”,例如:污水、污泥处理设施征地难、费用高,项目遭到居民甚至基层政府的反对;城市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因产权不明晰而难以推进等。
对此,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一些方法,通过“使巧劲”来减少建设阻力、加快治污项目落地。成都市通过对既有的污水处理厂实施原厂址扩能和提标改造,使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,在没有新增用地的情况下实现出水增量提质,也为后续开展再生水利用做好准备;北京市将槐房再生水厂“藏”在一座湿地公园下,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。
“总体来说,就是要抓住改善水环境质量这个‘牛鼻子’。”林三忠说,“十三五”城镇污水处理应当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,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,与环境改善需求相适应。